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征文大全

静静爱学习 21-10-06 62阅读

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征文资料是由学习查询网静静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

1.关于重阳节的作文用上诗句二00字

到了重阳节。老师会不会教你们去找1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来记或者背诵呢。(www.chinachaxun.com)我这里有几句简单又容易背诵的诗句你们要不要看1看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1人。——王维《9月9日忆山东兄弟》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9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9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王孙莫把比蓬蒿,9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9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9日登高》

9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9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9月9日行。》

9月9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9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9日思长安故园》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9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关于重阳节的诗词:重阳感怀作文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重阳感怀作文]重阳感怀 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关于重阳节的诗词:重阳感怀作文.万叠故山云总隔, 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作文素材《关于重阳节的诗词:重阳感怀作文》. 载花乘酒上高山,4望秋空8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 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重阳感怀作文〕。

3.重阳节诗欣赏作文

[重阳节诗欣赏作文]9月9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诗欣赏作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1人. 9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9月10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9月9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9月9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作文素材《重阳节诗欣赏作文》.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9日 (唐)王勃 9月9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9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8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9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9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9开秋节,得1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8?外,天文7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诗欣赏作文〕。

4.重阳节诗朗诵作文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

《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9日假此2物,以消阳9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

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9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9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1习俗。唐代诗人赏菊,1为赏其品性的高雅,2为借省赏菊以寓志。

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

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10多首。

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2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9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1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2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6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

9月9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9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9月9日。

9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9日》,王勃《蜀中9日》,崔曙《9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

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这1点,实应为今人借鉴。

5.重阳节的征文

.重阳节 今天是重阳节,你们打算干什么呢?对多数人来说,可能对重阳节没什么纪念意义性吧。

回答是不是的,重阳节不但是有纪念性也是有意义性的。接下来我就说说重阳节的起源吧: “中秋过后又重阳”,起源于汉初的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要说重阳节的来历,那可不是1个轻松的活儿!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9月9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1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7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1的规定,1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9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1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9月9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1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1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缺少了我最赞赏的地方,恒景拜师学艺,杀死瘟魔才让9月9登高的风俗传下来 2. 9月初9重阳节,又称为“重9节”,是1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1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9是奇数,因此属阳,9月初9,日月逢9,2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1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1面饮菊花酒,1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9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1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1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1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1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1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1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9月初9,月日均是9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重阳节作为1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3月上已,9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9与重3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

唐代诗人杜牧的《9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9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99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

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 3. 重阳节作文 杨依依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1次迎来了1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9月初9举办,那时候,许多老奶奶们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99重阳正赶“9”,又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1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

我国已经把99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9月初9时,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1次9月初9了,天上、屋顶上。

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1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9月初9,99是重阳节呀,是长辈们的节日,我。

6.重阳节征文八00字 关于亲身经历的

1、重阳是最美的节日 最美是重阳,美在1份思念。

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1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即使真的分离,那份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传到亲人的身边。

重阳节,这份思念,如花般绽放,美艳动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1份景致。

农历9月还有着1个美好的名字,叫作“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

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那么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 重阳节,这份景致,如菊般傲霜,美好可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1份孝心。 这1天,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从旅途的行囊中掏出,与父母1同分享,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弥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树上。

秋阳中,父母爽朗的笑声,已摆在院落的中央,幻化成最美好的食品,映照出他们菊花般璀璨的舒心。 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

最美是重阳,美在1份诗酒情怀。 这1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

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将人们1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重阳节,这份情怀,如灿然的傲菊,馨香弥漫。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最美是重阳,美在1份思念,美在1份景致,美在1份孝心,美在1份诗酒情怀。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芒。

2、重阳佳节备思亲 北京最好的季节,是秋天。而秋天最好的日子,是国庆节前后。

这几天的北京,称得上云淡风轻,晴空万里,草碧树绿,花开满城,真有1种秋光明媚、秋色灿烂的感觉。我觉得北京的秋天,在国庆佳节之际,才最当得起“秋高气爽”这4个字。

天真蓝,云真白,温度冷暖恰好,气候干湿相宜。出城往郊外走走,山林的水果香,菜畦的瓜菜味,大田里秋庄稼成熟的甜甜气息,以及牛啊羊啊啃嚼青草的闲散神态,在无风的日子里,白杨树叶也会婆娑起舞,你会有1种多喝了两盅的惬意。

我管这种现象叫“醉秋”。 所以,外地的朋友问我,你既这样陶醉于北京的秋天,那我最好选择这个季节到北京旅游!我总要再加上1句,如果中秋到重阳之间,又是适逢国庆佳节的北京,那着意打扮的亮丽,那首善之区的风采,更增添了几分秋天的美感。

好的天气,会使你有1份好的心情,而好的心情,又能让你更加充分地去体会、去领略北京秋天的美。北京的美,美在她的悠久,也美在她的现代;美在她拥有沉甸甸的文化积淀,也美在她所具有的无限未来的生命活力。

北京的美,美在她的包容,也美在她的坚持;既美在包容中的坚持,更美在坚持中的包容。所以,我喜欢我居住了五0年的这个城市,那保留着许多令人向往的古旧,固然令我发出思古的幽情;而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的许多目不暇接的新颖,更令我心向往之。

我最喜欢在秋日的清风中,沿着长安街的延长线,向东走去,或者,向西行来,享受那古旧和现代融合在1起的美。我的1些朋友,有机会到国外去,他们在异国他乡生活了1些时日,再回到故土,他们告诉我,每次出了机场,往京城市区驶来,触目所及,无处不是那样熟悉而陌生、古旧而崭新的北京。

这应该是实情,因为身居京城的我,若是隔得太久,不到城里的某条街道、某个胡同,偶尔经过那里,便对鳞次栉比的小区、公寓瞠目结舌,对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惊呼感叹。据说,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差不多每天要消失1条胡同,我翻了翻资料,北京城胡同最多的清末民初,有三000条,现在大概连一000条都不足了。

由此,1些人的怀旧感情、珍重心绪,应该得到尊重。爱惜先人的物质创造,保护前辈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做后人的义务,同时,也是对更后的后人的1种责任。

但是,城市不仅仅是地图上1个呆死的符号,它更是鲜活的,在成长着,在发展着,在变化着的生命体,因此,它不可能永远是老模样,老面孔。城市也要与时俱进。

最近,《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就很好地解决了旧城改造和名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问题。 虽然有人遗憾,北京太新,但我认为,北京绝对不能太旧。

在历史上的北京,汉代为蓟城,唐辽时期为幽州,金为中城,元为大都,如今都被历史掩埋在厚厚的土层下,除了朝代的变迁,战乱的影响外,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也是逐渐失去生机、失去活力而退出历史的原因。 明、清两代,在原址上建成的以前门、天安门、后门、钟鼓楼为中轴线的都城,虽然是辉煌的,是世界唯1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但是,4合院建筑的封闭格局,砖木结构的使用期有限,随着都市人口的增加,那些人均居住面积不足一0平方米的大杂院,绝对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了。 于是,这些年的北京在变,在大变,从精神上超越了4合院格局的束缚,上下1心,为建成既有古老的韵味、又有现代的色彩,既维系。

7.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奉和9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作文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奉和9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作文]奉和9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9开秋节,得1动宸仪,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奉和9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作文,作文素材《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奉和9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作文》。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8紘外,天文7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奉和9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作文〕

8.求1篇关于重阳节的作文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1句祝福,递上1张贺卡。在那个重阳节里,我做了这样1件事。

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1边的小王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爷爷奶奶又不在上海,寄过去不发霉才怪呢!”突然,1个念头清晰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张精美的信纸和1只小鱼暖手袋。我记得奶奶曾说过,她1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凉,要是我给了奶奶1只暖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

接着,我摊开精美的信纸,在上面写满了我的祝福和1直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我的真心,装满了两张薄薄的信纸。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装进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爱,送向远方的爷爷奶奶的家……

小鱼暖手袋被我用1个装礼品的盒子包了起来,又在盒子4周围上了金丝带。傍晚,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礼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牵挂寄了出去。我坚信爷爷奶奶收到我的礼物,必然是开心与激动的……

9.重阳节作文

农历9月9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为"双9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6”定为阴数,把“9”定为阳数,9月9日,日月并阳,两9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9,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1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99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9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1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1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重阳节是1个岁时节日。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七个重复月日数字,如正月正(春节)、2月二、3月三、5月5(端午)、6月六、7月7(7夕)和9月9,先后成了习俗节日。

9月9日,日月并阳,所以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9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9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3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古代还风行99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在民俗观念中,99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一九八九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9月9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1层新含意。[编辑本段]重阳节起源农历9月9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6”定为阴数,把“9”定为阳数,9月9日,日月并阳,两9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9。“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3国时代。

据曹丕《9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9月9日。9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1: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9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5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9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9月9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9月9日,4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9月9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3国时,.魏文帝曹丕《9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9月9日。

9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

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2:重阳节的原型之1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2),在季秋9月隐退,《夏小正》称“9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1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1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1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9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9月9与3月3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3月上巳,9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1般历法。

9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9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

10.重阳节作文五00字

重阳节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9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8:“9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9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9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9花山子’。

4面堆积者,曰‘9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5器7器为1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6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10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1,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1的规定,1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9月9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晋书》中《孟嘉传》载,9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1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1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1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1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5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9日》上片:“今日我重9,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9月9。每届9月9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8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1时之快乐也。”

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

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2104层高的国际饭店。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3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1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1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1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9为老阳,阳极必变”,9月·9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1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9为“宜于长久”之数。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征文

以上就是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征文相关内容,更多古诗句请关注学习查询网。